42国44名外国记者走进汇爱大厦 沉浸式感受北京助残服务温度
10月15日上午,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组织来自亚太、中东欧、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42国44名记者到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参访交流。外交部新闻司、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及北京市残联相关领导共同出席活动。

图为记者合影
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访中,记者们依次走访大厦内各功能区域,近距离感受北京作为首善之都在助残服务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人文温度。在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前沿科技助残产品架起残健“沟通之桥”。记者们在展区内驻足体验,他们亲身感受电子导盲犬通过雷达和摄像头服务视障人群的便捷功能;戴上同声传译字幕眼镜,体验语音实时转化为镜片文字字幕的效果,通过VR儿童孤独症康复终端的体验,感知孤独症康复的前沿专业水平。记者们深切地感受到,科技正为不同障别的残疾人打破壁垒,带来切实便利,助力他们平等融入社会。

图为记者体验科技助残成果展示区电子导盲犬

图为记者体验同声传译字幕眼镜

图为记者体验眼控一体机

图为记者体验VR儿童孤独症康复终端
当天,恰逢第四十二个国际盲人节,融合影厅正在开展“汇爱公益放映周”活动,盲人朋友们与中国传媒大学志愿者融合观影的场景充分体现了我国落实《马拉喀什条约》的典型成效。在“汇爱·美丽工坊”记者还开心地坐在职康站学员身边,学习如何制作绒线编织小红花。心智障碍学员带来的非洲鼓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曲激情澎湃的《奔跑》结束,记者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主动上前,同职康站学员合影留念并详细了解他们在职康站接受的服务情况。

图为记者观看“汇爱心厨”生活技能培训

图为职康站学员教记者钩织小红花
在儿童康复项目,记者们看到为脑瘫儿童提供的专业康复服务,除一对一专业指导外,远程康复指导能够为各地康复服务点提供及时指导。

图为记者了解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图为记者了解脑瘫儿童康复服务远程指导情况
在成人康复项目,记者们充分了解了脊髓损伤伤友们在政府与残联的关注支持下,通过康复训练“重启人生”的经历——从生活重建,到心理重建,最后实现职业重建,是中国残疾人蓬勃向上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残疾人朋友在汇爱大厦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示范中心为残疾人提供的专业、完善的助残服务,让我们看到中国残疾人事务的丰硕成果。”参访结束后,一位外国记者感慨道。多位记者表示,通过这次深入的实地参访,自己较为详细地了解了北京市残联对于儿童康复、成人康复和职业康复的优惠政策以及在科技助残领域的有益探索。中国在残疾人事务领域的成就为外国记者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活力的新图景。中国在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社会融合方面的实践值得深入报道。
今后,示范中心将继续搭建好残疾人事务国际交流展示平台,讲述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温暖故事,让互助共融的暖流跨越国界、传向世界。(唐瑶瑶 郑思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