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不负卿,我用温度守护你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广宁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每天都在上演着温暖的故事。这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时时诠释着爱与坚守的力量。作为温馨家园的负责人,付超和同事们用行动搭建起桥梁,帮助残疾人朋友提高能力,重燃生活信心,书写属于他们的生命华章。
致青春,爱岗敬业甘奉献
广宁街道残疾人温馨家园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六个春秋。2014年,付超通过街道社工招考来到这里工作,初到这个大家庭时,她的内心充满忐忑:“每天和残疾人打交道,我可以吗?”“面对精神残疾人,会受到伤害吗?”“该如何照顾那些三四十岁却只有三五岁智商的智力残疾人呢?”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在她的心头。在街道残联王延科长的指导和前辈们的帮助下,付超渐渐放下了思想包袱,与在温馨家园活动的残疾人交上了朋友。

学员洋洋是一名精神残疾人,因家庭变故导致精神障碍。2023年底,她来到温馨家园职康站参加康复训练。初来时,她总是小心翼翼、过度敏感,不愿与人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工作人员发现她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受力,节奏感很好。于是,他们鼓励洋洋参加街道残联开设的音乐指导课程,专业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音乐疗愈计划。从触感温和的非洲鼓开始,老师引导她用手掌感受震动。起初,洋洋只是机械地拍打,但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与鼓励下,她开始主动探索不同乐器的声音:用沙锤摇出细雨般的沙沙声,用三角铁敲出清脆的叮咚响。更令人惊喜的是,洋洋逐渐学会用音乐表达情绪——开心时用力敲响非洲鼓,不安时轻轻摇动沙锤。现在的她不仅能完整演奏简单乐曲,还勇敢地走上舞台,用音乐和歌声与大家对话。她的母亲哽咽着说:“曾经以为女儿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是音乐,是你们,给了洋洋拥抱生活的勇气。”
学员璐璐也是一名精神残疾人,她让付超深刻体会到“痛并快乐着”的含义。在一次职康站的手工培训中,璐璐不知为何突然情绪失控。在上前劝阻时,慌乱中,付超被她的拳头击中面部,脑袋瞬间发懵。那一刻,付超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是因为身体的疼痛,而是心中难以言说的酸楚——为什么倾注心力的照顾,换来的却是伤害?但当看到璐璐因自己的行为吓得蜷缩在角落,眼中充满恐惧与自责时,付超的心又软了下来。她明白,璐璐只是无法控制自己,她比任何人都需要理解和包容。忍着疼痛,付超走上前拥抱她、安慰她。璐璐的情绪渐渐平复,轻声说出“付老师,对不起”。“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这样的坚持和付出,正是付超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除了个体的成长,团队协作项目也让残疾人朋友在活动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2022年冬奥、冬残奥会期间,石景山区残联和广宁街道残联组织了一系列竞技赛事,让残疾人参与其中。在冰壶球比赛中,智力残疾学员们组成“特殊战队”。面对这项对肢体协调能力要求极高的运动,以及沟通障碍带来的困难,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将复杂战术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图示。队员们慢慢学会了通过眼神、手势默契配合,在冰壶赛道上形成了独特的“沟通密码”,最终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致未来,让爱无碍护航行
回首在温馨家园工作的十一个春秋,付超珍藏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它们如同散落在岁月里的光,始终温暖着她的心房。这束光,是扶残助残事业的生动缩影。当见证学员们从“我不行”到“我能行”的蜕变,一路跌跌撞撞,最终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自信光彩,付超的内心充满喜悦和自豪;这束光,是仁爱之心、关爱之情的具体体现。当精心设计的课程、用心组织的活动得到学员们的精彩回馈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值得;这束光,是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背后,智力残疾学员们突破自我的努力。当他们通过劳动实现经济独立时,工作人员比谁都清楚——职康站里的每一次教学、每一回陪伴,都是在为生命注入力量。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因为有光明,他们用最明媚的笑容面对无法避免的伤痛;因为有光明,他们用最深挚的爱守护必将到来的幸福。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付超深知未来的道路任重道远。怀揣着信念,付超将继续用耐心浇灌成长,用爱心守护希望。她坚信,每一双看似笨拙的手,终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一颗渴望绽放的心,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石景山区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