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残联十年蝶变——自强与助残系列故事(二)
编者按:今年,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十周年。为全面展现石景山区残疾人事业十年改革发展成就,石景山区残联特别策划“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十年蝶变——自强与助残故事征集活动,通过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文明风尚。值此,石景山区残联推出自强与助残系列故事,让榜样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今天,让我们走近自强典型黄跃,聆听他如何用跳动的音符,谱写撼动人心的人生乐章。
自强人物(二)丨黄跃:用音符谱写人生乐章
黄跃不满一岁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残疾。童年时,看着同龄孩子在操场上嬉戏奔跑,他却只能独自待在一旁,这让幼小的黄跃产生了巨大的自卑心理。“咱要接受身体残疾的现实,人生只能自己努力走出一条路。”母亲朴素的话语,黄跃牢记于心。

五年级那年,一曲悠扬的笛声唤醒了他沉睡的音乐天赋,邻居赠予他的一支D调竹笛,开启了他不同寻常的音乐人生。黄跃的求学之路并不容易。他每次都要骑行30多公里的路程去老师家上课,即使到了冬天,面对凛冽的寒风,黄跃艰难地踩着脚踏,也从未想过放弃。为了不影响邻居,他常在荒僻的山坡、河边、铁轨旁练习,冬天嘴唇和手指常常冻裂出血。但这些困难从未动摇过黄跃的决心,妈妈那句“人生只能自己努力走出一条路”不断激励着他。年复一年,黄跃的演奏技艺也日渐精进。
18岁那年,黄跃站在2400人的剧场中央,用一曲《帕米尔的春天》征服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残疾人同样可以赢得尊重和喝彩。高中毕业后,黄跃凭借自己吹笛子的特长进入北京重型机器厂工作。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新乐器,从巴松到萨克斯,从埙到排箫,最终成为能演奏十余种乐器的多面手。1991年,他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系,师从竹笛大师宁保生。

从此,黄跃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从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金奖,到多次出访港澳台参加文化交流和演出;从2008年残奥会鸟巢开幕式演出,到登上莫斯科大剧院的国际舞台。2013年,当黄跃在莫斯科奏响《帕米尔的春天》时,雷鸣般的掌声不仅是对他这么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每一位坚强不屈的残疾人同胞,对全世界以坚韧书写生命华章的残疾人朋友的肯定。黄跃激动地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只要有理想、有志气、拼搏向上,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人,照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20多年来,黄跃完成700多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所学倾囊相授,在多个街道社区开设音乐班,教授盲校学生,通过网络教授全国各地的盲人朋友。他培养的学生屡获殊荣,自己也因此多次荣获“园丁奖”等教学奖项。如今,作为多个专业音乐协会的会员,黄跃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身体的残缺阻挡不了追梦的脚步,只要心中有光,就能谱写出精彩的人生乐章。(石景山区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