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第二温馨家园开展“非遗织韵,袋袋相传”非遗扎染手工包活动
近日,为了提高辖区残疾人及家属对非遗扎染工艺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扎染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辖区残疾人参与温馨家园活动的热情,为残疾人朋友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朝阳区第二温馨家园开展“非遗织韵,袋袋相传”非遗扎染手工包活动。
活动现场,老师带领残疾人朋友一起观看了《非遗传承 布艺丹青——白族扎染周城纪实》。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了解了大理白族扎染的过程:扎花、染料、染布。每一个环节和成果,都有着专业和细致的说明,特别是纪录片中穿插对手工艺人的访谈,对于接触非遗技艺较少的残疾人朋友而言,理解起来更为友好,便于大家加深记忆。周城扎染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现在对于扎染存在家庭作坊和现代企业两种模式并存。而这当中,不得不提的是段氏璞真扎染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大家跟随者镜头的脚步一点点深入感受传承、保护、创新后的一幅幅非遗作品背后的努力和改变,纪录片学习的视角也从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逐步完成向扎染的发展和未来的转换。
另一部视角完全不同的纪录片《扎染——会说话的色彩》。纪录片中,主人翁一边进行扎染手工制作,一边将2000多年的发展娓娓道来。大家第一次听说除了扎染以外,还有蜡染、形染。该纪录片中的扎染手法既包含了传统的根据具象图案进行的针缝线扎、也有比较贴近现实的用线或者牛皮筋直接扎出比较抽象的图案。甚至于夹撷、绞撷也做了科普说明。此外大家也在纪录片学习中见到了给大家准备的三角板、夹子等比较相近的工具,这使得大家对于扎染的兴趣更为浓厚。紧接着老师引导大家逐步认识了手中的扎染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逐步完成浸泡帆布包、配置染料、捆扎帆布包、上色、放入密封袋的流程。大家一边跟随者老师的语言一步步进行手工制作,一边也在探讨,如果自己真的切实到了段氏璞真扎染坊,会是什么样的场景。遇到拿捏不准的地方,大家也会积极的向老师和在场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很快,大家前期的扎染作品就完成了。出于安全考虑,大家将带着密封袋中的作品,回家投洗、晾干,进一步走进非遗织韵,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
(供稿:马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