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残疾人(或家长)自我组织类(社会治理)

文章来源:社服中心资源管理科   发表时间:2017-10-31 【字体:

  案例1:安贞残疾人摄影队

  需求发现:2015年安华里社区安华里残疾人摄影联谊会,在安贞街道残联的支持下,聘请朝阳区摄影家协会刘德祥老师开展了数次基础知识讲座,帮助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摄影创作水平,参与的人数从开始的五、六人发展到现在二十五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成立了微信摄影群,大家基于共同的摄影爱好开始有了自我组织的基础。这种方式能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为残疾人在社区康复创出了新路子。

  资源调动:项目已经有了很好的自我组织基础,有积极分子热心组织,也能够寻找到外部资源。

  行动模式:项目面向安贞地区所有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友。(1)全年计划开展10次摄影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课。(2)每月开展一次摄影相互交流活动,主题如反应安贞地区地容地貌、风景、人物等方面的作品。(3)全年有计划的开展4次京郊外拍活动。(4)年终开展一次安贞地区残疾人摄影作品展,聘请专家进行点评,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通过系列摄影知识培训和相关交流活动,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丰富闲余生活,并增强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能力。

  案例2:麦之泉工作室项目

  需求发现:当前,朝阳公园社区在册残疾人总数97人,其中人户同在的54人。社区中有几个残疾人擅长电脑,且时常帮助社区的老人整理照片,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满足社区残疾人自我成长、自我展现的需求,朝阳公园社区残协计划成立“麦之泉工作室”,以其为残疾人自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吸引或招募更多的残疾人志愿者加入,开展各项扶老助残活动,使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回馈社会。

  资源调动:社区内一些擅长电脑技巧的残疾人志愿者,且愿意去帮助社区老人。另外,朝阳公园社区还活跃着北京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等社会组织可以为项目实施给予技术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行动模式:工作室将以街道残联为后盾、由社区残协牵头,发掘残疾人自组织带头人,组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长期为社区提供公益服务,如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收发邮件与医院网上挂号,协助社区整理社区人口数据库并留存刻录照片档案,进行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和宣传等服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培育出朝阳公园社区第一支残疾人自组织,为社区及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残疾人由被服务转变为服务他人,既实现自我价值,又自然融入社会,与普通人建立起正常的交往、工作关系。

  案例3:好书传阅计划

  需求发现:三里屯街道下辖7社区,残疾人口约800余人。50%以上为肢体残疾的人群。通过近两年工作开展和一对一接触,残疾人普遍体现出外部交流减少、社区活动参与度降低的现象。残疾人群本身好静、专注、感情丰富。好书传阅计划是一款以书为媒介、易于操作的可持续公益环保活动。

  资源调动:针对以上情况,2016年本街道拟发动社区现有志愿服务人员,通过开展一系列持续的、定期的、参与人简单易行的小型文化集会,以全民阅读为切入点,在促动残疾人群参与力所能及文娱活动的同时,增强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心理认知水平。 同时,活动本身易开展、可复制的特点,由街道工作人员配合专业化团队,共同培植社区内骨干分子、核心成员,将逐渐形成以社区内成员为主导的执行团队,培养残疾人领袖,促进残疾人自己组织参与。

  行动模式:第一阶段(第1~4周):以温馨家园现有的十几名常驻残疾人为试点,细化活动可覆盖残疾人口,抽样入户了解居民对本项目认可度。邀请首次活动参与者和志愿服务人员。同时引入专业化团队将活动快速规范化启动运转,确定活动周期。第二阶段(第2~8周):在持续活动中调整环节设计,适应更广泛残疾人群,发掘潜在核心成员,培养固定志愿者。第三阶段(第9~24周):促进残疾人自己组织参与,间隔尝试由残疾人半自主开展活动,第三方团队间隔主办,辅以监督、调整。第四阶段(第25周):通过试行可持续、可自主运转的活动模式,建成街道残联自愿自发组建社团的试点单位。进而促进社区层面助残团队的发育。

  案例4:为你读诗

  需求发现:2015年和平街街道残联初步形成了诗歌朗诵创作小组,并积极创作了两首诗歌并选派6名残疾人参与区残联开展诗歌大赛,取得了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残疾人朋友兴趣高涨,极大地调动了残疾人的创作热情和表演热情,比赛结束后积极地开展学习和调动更多的残疾人参与活动,并且希望残联能够给予相关的专业培训以帮助大家提高,目前活动小组成员10人,大家都觉得通过读书心情愉悦,通过自己参与创作活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资源调动:和平街街道有残疾人艺风文化社愿意开展为你读诗残疾人文化教育项目,和平街残联与焦作夏青杯大赛为残疾人诗歌爱好者共同开展创作及朗诵活动。

  行动模式:首先,依据2015年区残联诗歌大赛发展和选拔辖区内爱好朗诵的选手,目前已经有爱好者10人,能够开展正常的诗歌朗诵活动;第二,聘请志愿者老师及志愿者团队帮助残疾人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更加专业;第三,带领残疾人欣赏诗歌朗诵会,培养20名以上的残疾人诗歌爱好者,第四,资金由残联和指导老师及残疾人诗歌和朗诵者队队长分配使用。第五,形成为你读诗小组,深入到残疾人家庭、温馨家园为残疾人表演。

  案例5:小软陶 大智慧

  需求发现:2010年安华里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在朝阳区残联和立德社工事务所的支持下开展了软陶工艺品的学习制作,近五年来残疾人通过对软陶的学习和制作使残疾人在视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残疾人对软陶工艺品有很高的热情。

  资源调动:安华里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有现成的场地、烤箱、简单制作工具和简单模具等,并与北京赵春香软陶创意无限有限责任公司有常年合作关系。

  行动模式:项目面向安贞地区所有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友。(1)全年计划开展30次软陶基础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课,参与人数15人。(2)每月开展一次软陶工艺品创意作品展示交流活动。(3)每季度开展一次残疾人软陶工艺品义卖活动。(4)年终开展一次残疾人软陶优秀作品展示和评比活动,聘请专家进行点评,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和参与奖,按获奖等级分发奖品。通过开展系列软陶工艺品基本功训练使残疾人不断掌握软陶制作技巧,通过软陶工艺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增强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能力,体现残疾人的人生价值观,鼓励残疾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年终软陶工艺品评比活动使残疾人不断地战胜自卑,建立自信心,引导残疾人走出家庭,参与到社区多项活动中来。

  案例6:“盘角曲四”围棋爱好者培训班

  需求发现:安贞地区安贞西里社区残疾人较多,平时,残疾人居家较多,没有更多的开发自己爱好、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地方。大家往往聚在小公园里摆上一副棋,娱乐一番。他们表示要是有个切磋棋艺的场地并能广交些棋友就好了。

  资源调动:社区现有中国围棋协会的李小夫先生可作为围棋培训老师。

  行动模式:聘请中国围棋协会(围棋业余2段、网络围棋5段)的李小夫先生作为老师指导围棋爱好者学习下棋,培训场地设在安贞西里社区居委会会议室。2016年1-12月,每2周1次,开展围棋培训,参加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20人。每季度组织一次围棋比赛,年底开展一次大型围棋比赛。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在培训班上学习围棋知识,广交朋友,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注意:围棋本身是比较深奥的,残疾人如果往专业方面去学,可能会很难坚持下去,但如果以围棋为载体丰富业余生活还是有较大帮助的。)

  案例7:艾上文艺残疾人舞蹈队

  需求发现:酒仙桥街道有一些残障人士爱好舞蹈、朗诵、小品等文艺,且有很大的愿望希望能够去演出。

  资源调动:酒仙桥街道的小红帽志愿者组织中艺术团队(由退休老党员组成),愿意去为残疾人提供艺术辅导和演出的服务,并希望成立酒仙桥街道“艾上”文艺工作室。逐步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文化演出队伍,通过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到社区之中。

  行动模式:(1)以酒仙桥街道小红帽志愿者的文艺骨干艾荣芬同志为主,成立文艺工作室,并由其负责整个工作室的建设。(2)每周集中活动1-2次,由志愿者对参加活动的残疾人进行辅导。(3)动员60名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半年以上的练习,形成2-3个相对固定的演出节目,(4)通过活动对残疾人康复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5)以“艾上”文艺的名义参与社区各类文化活动。(6)在开展活动中,增强残疾人社会责任意识及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7)活动场地主要由大山子社区及街道残联提供。

  案例8:残疾人裁缝技能培训

  需求发现:酒仙桥地区残疾人多,且部分残疾热经常难以走出家门,他们缺乏就业技能,没有自信心。希望通过项目让残疾人走出家门,掌握一些基础的就业技能,提升残疾人社区归属感。

  资源调动:利用街道残联温馨家园志愿者王连群同志的裁剪、缝纫特长,创建一个工作室,教授、组织部分残疾人学习裁剪技术。这个项目去年已经开展,目前也购置了一些材料,希望通过微创投能够继续做大、做好。

  行动模式:成立以王连群为负责人的裁剪工作室,并由其负责全面工作;利用残联现有的裁剪、缝纫设备开展初期培训、实操培训;申请的微创投资金主要用来支付原材料、培训费、参观费、资料费、运输、保管等费用;招募残疾人学员16人,每周半天时间集中辅导,三天用来实操;工作地点暂时在街道残联温馨家园活动室;整个项目实施时间为12个月,力争让16名残疾学员学会裁剪技术,促使他们自立自强。

  案例9:听障人的爱心居

  需求调动:西里听障人士29名,且多为老年人,他们家庭住房面积小,不适合多人一起进行交流活动,所以西里社区为了满足听障残疾人的沟通需求建立“听障人士爱心居”,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资源调动:社区有活动室可以长期作为残疾人的服务地点,听障残疾人吕顺吉有着为残疾人讲解如何进行身体锻炼,子女教育,生活需求等方面的能力和爱心。

  行动模式:每周日下午2点至4点在社区活动室活动,全年预计活动48次,社区听障残疾人士自由参加,社区拟为参加交流活动的听障人士购买文化包,包括:笔、纸、写字板。每次活动预计29人参加。项目目标: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丰富残疾人生活,推动残疾人社区融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