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一支没有指挥的乐队
——用心灵弹奏快乐
◎ 任 达
“我们盲人乐团形象上不是很美,但我们是用从心灵传递出的声音描绘祖国的江南美景。您听听,是否‘听出了’江南美女的婀娜多姿。”“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的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参赛的唯一一支盲人民乐团——北京市盲人民族乐团团长、总指挥
“北京市盲人民族乐团”拥有43位团员,全部都是盲人——这是中国最大的一支盲人乐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没有指挥的乐团。20年来完成过1000场演出任务,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更有过精彩表现。本届文艺汇演,李任炜将“指挥”42位演员合凑《太湖美》。
中国调律第一人
世上不乏盲人音乐家,比如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盲歌手安德烈•波切特,比如旧中国传奇音乐家“瞎子阿炳”。但是,世上鲜有盲人乐团——但凡是乐队就需要指挥和乐谱,指挥更是乐队的灵魂人物——但是,盲人看不见指挥和乐谱。
这个“悖论”被从没有见过一天光明的李任炜打破了。他认为,即便“盲是残中之残”,但是盲人依然有权利享受团体演奏带来的快乐。
61岁的李任炜是地道的老北京,一张标准的“国字大脸”,不戴墨镜,不用盲杖,拿在手里的是一把古朴的扇子——一眼望去感觉是位儒雅的学者——您猜对了,
1952年出生的李任炜打小双目失明,“话匣子”传出的歌曲虽然单调,在他心中却编织了一个缤纷的世界。10岁他就带领全班同学合唱,初中他组织起四声部的合唱队,高中他开始专业学习音乐。他喜欢号声,尤其是小号,明澈干脆,催人奋进。
1978年,李任炜进入海淀区评剧团吹小号。在黑暗的世界里,我们不能想象音乐带给他多么大的快乐和知足!1990年,他调回母校任教,在教课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人脉”成立了首支盲人乐队。
过去20年里,他为全国培养出170多位盲人调律师,他们为一万多个家庭常年服务。过去20年里,他指挥着这支看不见的团队,代表北京市南征北战,屡获桂冠,不仅举办了专场音乐会,还登上了国际舞台。
一首乐曲苦背16个“谱子”
有指挥的乐队两三个回合就能把曲子演奏下来。据说,录“广播体操”时,乐队进了录音棚才拿到曲谱,练习两遍就开录。盲人乐队由于没有指挥和乐谱,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依然需要磨合。并不是演员的功底弱,合奏就是要求演员心里的节奏必须一致,分毫不差——对于42个看不见彼此的人,要想分毫不差堪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这42位演员最大的65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也不一样。于是,盲人乐队的眼前只有一条死路——背谱子。
李任炜先把指挥的手势动作“翻译”成语言表述,再用两周的时间把五线谱翻译成盲文,把盲文总谱分解为若干个分谱,分发给42位演奏者。每天大伙“睁开眼就背谱”。别看一首曲子很好听,一个分谱默背起来却非常吃力,没有任何旋律可言,只能用枯燥乏味来形容。比如“空1,空1,空3,空3,4,
乐团的演员们来自多个行业:盲校的学生、香山橡胶制品厂的工人、民间的艺术团体、盲文出版社的编辑、刚琴行的调律师、个体按摩师……李任炜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把这支队伍“搓团儿”:“咱要排就排最好的,咱不‘瞎’折腾——这是残疾人的追求。”
李任炜最终选择了难度不小的《太湖美》,这首曲子富有相当的艺术表现力,无论从情感的抒发上还是曲子的节奏快慢对比度上都很有挑战性。即便如此,李任炜还是重新编排了曲子,把12个声部增加为16个声部,增加乐曲的艺术感染力。42位盲人乐手通过我们不能理解的排练方式,用心灵触摸手里的乐器,为我们演绎出一幅江南水乡绝色美景,既玲珑纤细,又铿锵明快——虽然他们从没有见过太湖美——但是,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和知足从来就没有缺失过。
在42位乐队成员投入的表演中,“总指挥”李任炜悄然躲在幕布后,和观众一起感受“万顷烟波收眼底,无尽云山入怀来”的美景。李任炜说:“盲人的脚下永远没有现成的路,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