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梦想 演绎多彩人生
◎ 黄 河
“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北京赛区
由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四年举办一次,今年设有北京、福建、甘肃、湖南4个赛区,有近5000残疾人代表参加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小品四个类别的汇演比赛。
在北京赛区的汇演中,除东道主北京代表团外,其它7省市代表团的节目也是异彩纷呈、美轮美奂,不仅为首都人民奉献出一份视觉和精神的饕餮盛宴,演员们的坚毅、欢乐和勤奋更是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山西 传奇盲人乐团:吹打出精彩人生
山西代表团的吹打乐合凑《美丽家园》不仅节目精彩,演员更是堪称传奇。15名演员全部是盲人,其中3个是路边捡来的弃婴——都起名叫“路来”,本届艺术汇演中,北京赛区最小的演员就在这个团队——7岁的张宴铭,别看年纪小,人家却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领鼓。
小宴铭个头儿还没有鼓高,瘦小玲珑,练习和比赛的时候,脚下都要垫个大鼓。别看什么都瞧不见,训练却非常刻苦,应了那话老话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一天训练下来,小家伙累得直尿炕。但是一鼓震天下,听见了这7岁“男人”的大鼓声,大伙的心就都踏实了。
14岁的“小路来”虽然全盲,一人操作锣、镲、小锣、捧铃四样乐器却游刃有余。指导老师让她上台表演时要表现出“笑的样子”,她却问“笑是啥样子”。这话把指导老师都问笑了。
乐队中还有一对兄妹花,哥哥韩尚军吹大唢呐,妹妹韩尚茜与“小路来”一样,同时敲打四样乐器,年龄却只有11岁。
这15个演员全部来自“山西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这支活跃于太行山上的宣传队已经建队67年了,年年上山下乡,走村串户为村民送节目,哪怕是2户人家的小村庄,也要跋涉上百公里,把节目送到家门口。目前,宣传队拥有56名演员,其中8个是“路来”。老队长侯松锁已85岁高龄——1946年他参与创立了这支盲人宣传队,老人虽然又盲又聋,却已经三次带队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拿下过金奖。
天津 房国亮:独臂画家演绎多彩人生
47岁的房国亮在44岁之前还过着跟我们一样的日子。他在轧钢厂上班,业余爱好是学国画。3年前,轧钢厂的刀切断了他画画的右臂——命运在不惑之年大转折——生活要么放弃,要么一切从头来。
本届艺术汇演中他参主演小品《追梦》——这故事源自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受伤后的房国亮“宅”在家里,生活从此没了色彩。为提高残疾人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生活水平,他所在的张家窝镇残联和社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工作室”,主动邀请他免费学习年画。就是在这里,对生活本失去信心的房国亮用左手又拿起来画笔。去年工作室发展遇到资金困难,房国亮主动拿出了存折,帮工作室度过难关——他说,不为别人为自己,这是追梦的过程。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农村人,但是个性自由的房国亮并不喜欢杨柳青年画的中规中矩。受伤后拿起笔,才知道画年画的艰辛。作画要站着,画笔不能出界限,调色要丰富准确,颜色过度必须清晰。每一张年画虽然是手画的,却要跟印刷的一样整齐,手一哆嗦,前功尽弃。这对于当时已45岁“高龄”、从未用过左手的房国亮来说可谓艰难,而他学画也堪称是苦练——每天早7点准时到画室,一年只给自己放假一天——大年三十。
画着浓墨重彩的年画,再就业的房国亮又重回生活的轨道,“我觉得自己的年画学得挺不错,生活又有了色彩。”说这话时,他脸上见了笑容。靠销售年画房国亮每月都可以获得固定收入,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从没上过舞台的房国亮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了一回主角——“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都要追求梦想,为生活添彩。”
辽宁 张继峰:单腿舞蹈技惊四座
张继锋说,他单腿站2个小时没问题。这位24岁的帅气小伙子5岁时因为淘气爬假山失去了右腿,他靠着左腿,不仅成了一位舞者,还跳出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上,一舞《傲雪红梅》技惊四座。
为了能锻炼儿子的意志,父亲把6岁的独腿儿子送进了杂技团。为参加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张继峰用一条腿学跳舞,他说“只想挑战自我,证明‘我行’”。
张继峰训练的时候,旁人不敢看——太残酷。“一天练6个小时,别人的汗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掉,我的汗都流成线了,训练服全都能拧出水来。”他认为,只有这种刻苦的训练,才能升华精神的力量,提高技能水平。脚踝骨裂、脚趾脱臼、手指骨质增生……由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出中,张继峰几乎感觉不到身上的疼痛。去年演出《钻圈》时,张继峰脚趾的无名指骨折,“脚趾盖已经够到脚背了”。工作人员当时都吓傻了。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把整个演出坚持到底。直到今天这只脚趾都会习惯性脱臼。
目前,张继峰已经是“辽宁残疾人杂技艺术团”的台柱子,拄拐狂舞、单腿走钢丝、在
黑龙江 张天娇:无声的舞者天之骄子
聋哑人听不到音乐,一个人独舞——是将观众全部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点滴破绽都会一览无余。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金刚钻”叫张天娇,17岁,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她是学院唯一一位聋人学生,也是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鲜有的专业舞者。
小天娇一岁失聪,5岁时被摩托车刮到,鲜血淋淋却不会喊救命,从那天开始妈妈决定教女儿说话。为此,她不惜放弃了“拥有一座带两部电梯的酒店”的生意。为了让女儿学说话,狠心的妈妈“就掐孩子的大腿里子,因为那儿最疼。”小天娇“啊啊”地哭。妈妈告诉她:“‘啊’就是这个发音!”别的孩子都是先学会叫“妈”,小天娇先学会叫“啊”。带着青一块紫一块的伤,天资聪慧的她很快学会了说话和读唇语。即使是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她都可以跟周立波“逗贫”,甚至背着妈妈在电视上为她征婚:“我不愿意让妈妈孤独地过后半辈子”。
天娇从小就读于普通小学,长胳膊长腿儿,8岁时被杂技团看中,学了2年就成了“台柱子”。但是女孩心中有个更大的梦想——当舞蹈演员。妈妈带着她到北京碰运气。那天走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门前,被站岗的门卫拦住了,赶上下雨,娘俩就到传达室避雨。这时候进来一位女军人取东西,娇娇眼尖:“妈,这就是舞蹈系主任刘敏,我见过她跳舞。”勇敢的妈妈挺身拦住了刘敏……
在刘敏的推荐下,娇娇考入军艺,从此跟健全孩子一起学习。她听不见音乐,就用眼睛瞥着镜子看其他孩子的动作。后来学到了窍门,别人听音乐,她就数拍子——从此跟其他舞者无异。
无论娇娇多么优秀,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妈妈改变了女儿的一生。在本届艺术汇演中,她的独舞《无声的舞者》就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创编的,舞蹈中最感人的不是哪个高难度的动作,而是母亲亲自上台给女儿梳理头发。这17年来妈妈数不清多少次为女儿打理过长发,但是这一次——在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圆梦的不是女儿,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的社会给了她最好的回报。
河北 王钊:“反手二胡”第一人
王钊25岁,天生肢残,左臂比右臂短一半;左手只有右手的四分之一,没有手指,只有5个短小的分叉,也没有手腕,这只“小手”直直地接在手臂上。如此严重畸形的一双手却为我们拉响了最动听的二胡之音——在4年前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他斩获金奖。
王钊生活在河北邯郸的农村,小时候只见过两样乐器——唢呐和二胡。他喜欢二胡,二胡却悠扬婉转,如诉如泣,拉着它就好像有人在跟自己说话。邻居司大爷是修农用车的,闲了就拉二胡。小小的王钊找到他说“你教我吧。”
12岁时,父母借了200元,给王钊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把二胡,他们觉得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子在这方面有天赋。天下的二胡都是左手拨弦,右手拉弓。但是,王钊的左臂恰恰比右臂短一半,够不到琴弦。他只能改右手拨弦,用那只比别人短一半的左臂、比别人小四分之三的左手拉弓。问他疼不疼,他说“练多了就不疼了”。也许是刻苦,也许是天赋,6年里他“淘汰”了仨师傅。
2006年,18岁的王钊被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录取,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技法突飞猛进,2007年,他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反拉二胡第一人”。今年初,他加入北京残疾人山水乐团,不仅留在了北京,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王钊用第一个月的工资送给自己一把价值3000元的二胡。拿着这把崭新的二胡,他登上了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一曲欢快的《喜送公粮》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灵愉悦——没有人怀疑,这位“反手二胡”第一人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吉林 徐帅:政府帮我们放飞梦想
2012年8月底,“布拉万”台风横扫吉林,徐帅家的苞米地颗粒无收,父母一年的辛勤耕作瞬间打了水漂。他找到老师说:“家里还有弟弟,我不想上学了。”老师说,学费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学校有奖学金,有助学金,实在不行还有残联资助,还有国家无息贷款呢。你只要好好上学就可以了。当年徐帅即获得好心人1万元的捐助和6000元奖学金。
一年后,徐帅所在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此为蓝本,自编自导小品《放飞梦想》。在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22岁的徐帅眼含热泪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天生聋哑却酷爱油画的徐帅从小就有个梦想——上大学,上了大学,学了油画,却因为跟同学处不好关系、家里负担过重,他一度迷失了方向,最
徐帅与另外12位聋哑同学共同演绎了小品《放飞梦想》。在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很少有聋哑人出演小品,因为聋哑人小品更像是哑剧,没有高超的演技根本吸引不了观众,好在孩子们常年打手语,肢体语言丰富,心底里又阳光快乐,弥补了先天的不足,给观众带来一股“清新”的感动。“我看见评委
内蒙古 闫建光:顺境中寻找更美丽的光明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失去了光明,父母给他起名“闫建光”——即便不能“眼见光”,未来的日子里也要重新建立光明。这位37岁的通辽企业家在本届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高歌一曲《飞得更高》,赢得阵阵掌声。如果您了解了他的故事,飞得更高——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
闫建光天生一副好嗓子,有草原汉子的高亢嘹亮。不仅如此,他还有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企业家,拥有一万头规模的育肥牛养殖厂,每年有2000多头活牛出口港澳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活牛出口企业。闫建光说:“老天爷对我非常眷顾,一路顺风顺水。”虽然父亲希望他继承家族企业,但是他却认为自由比一切都重要,一定要凭自由的手艺吃饭。大学时,闫建光学了按摩专业,毕业后做了10年的按摩师。
后来父亲的企业扩张规模,他辞职回家帮忙,不仅做了企业家,也开启了为更多人重建光明之路:先是出资5万元,资助“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盲人计算机大赛”;接着出资20万元,资助100名残疾人养牛犊,由他的公司来收购;随后,他又聘用了五六名残疾职工进入自己的企业,为残疾人实现就业尽了一己之力。
闫建光说,人不能贪图现实生活的安逸,不仅困境中要努力不放弃,顺境中也要敢于突破“瓶颈”,力争飞得更高。哪怕超越不了别人,也一定会超越自己。
“目前家里人都以我为耀,迎来送往,外事活动我都是主角儿。”对于如今的生活和事业,闫建光非常满意,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信“把自由掌控在自己手中比什么都重要”!也许正是因为有信念做支撑,当“让我飞得更高”的歌声直冲舞台上空时,我们感到了心灵的震撼,仿佛雄鹰在展翅,大树在生长,波涛在汹涌。这位盲人企业家用他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残疾人在顺境中超越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