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十五)凝聚助残合力 共享无障碍建设成果
当全国第 35 个助残日与国际博物馆日相逢,一场场以无障碍建设为核心的助残活动在北京市有序开展,为特殊群体铺就温暖前行之路,也向社会展示了城市无障碍建设的卓越成效与人文关怀。
早在 2025 年 3 月,首都博物馆就凭借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亮眼表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其过往努力的肯定,更为后续系列助残活动拉开了精彩序幕。
5 月 13 日,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联合首都博物馆、市聋人协会、北京手语研究会开展的无障碍服务体验活动,成为文化助残领域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近 20 余名听障人士率先体验首都博物馆服务台的远程手语翻译服务,流畅、及时的沟通,让信息传递不再有障碍,真切展现出无障碍信息化服务的高效与便捷。随后的参观之旅,在专业手语翻译的全程陪同下,听障朋友们跟随着博物馆讲解人员的步伐,穿梭于历史文化的长廊。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更是为他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通过扫码,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手语的形式娓娓道来,让听障群体得以沉浸式领略文化魅力。
参观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听障朋友们纷纷点赞,同时从导览内容丰富度、服务流程优化等角度提出诸多宝贵建议,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活动的认可,更为博物馆未来进一步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提供了方向指引。此次活动,不仅搭建起听障群体与博物馆文化之间的坚实桥梁,更以科技赋能文化助残,推动相关事业迈向新高度,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中平等与包容的深刻内涵。
5 月 14 日,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与北京公交集团在宋家庄枢纽场站联合举办的残健融合活动,则聚焦于公共交通出行的无障碍升级。活动现场,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残疾人代表、一线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无障碍出行发展大计。座谈会上,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深入解读无障碍环境建设对社会融合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深远意义,并通过实际案例详细讲解帮助轮椅使用者的规范操作。残疾人代表们分享的公交出行体验,既有对现有无障碍设施便利之处的肯定,也提出了增设车辆卫生提示、优化导盲犬乘车指引等贴合实际需求的改进建议。各客运分公司及物管中心负责人围绕这些需求,就服务规范落实、设施维护升级等难点问题展开热烈研讨,探索出建立特殊群体出行需求反馈机制、定期开展职工助残服务培训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公交集团安全服务部副经理王立刚在回应无障碍监督员及盲人携带导盲犬乘车问题时明确表示,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无障碍踏板智能化改造、轮椅固定装置升级等工作。
在实践体验环节,残疾人代表乘坐轮椅亲身感受无障碍设施,从无障碍踏板平稳展开到轮椅固定装置牢固锁定,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无阻,这不仅是对公交无障碍建设阶段性成果的有力验证,更坚定了持续优化公共交通无障碍服务的决心,为残疾人打造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环境。
从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无障碍创新突破,到公交出行设施的全方位升级完善,北京市通过这一系列助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在无障碍建设领域的斐然成果。这些成果,实实在在地改善了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出行体验,更在全社会掀起尊重与平等的风尚浪潮,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深化无障碍建设成果,让特殊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让无障碍的温暖与便利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