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能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丨第四届全国自强模范典型事迹
米振雄,12岁时因医疗事故导致左腿残疾,之后他进入北京市珐琅厂学习掐丝技艺,通过自学绘画和进修成长为景泰蓝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从业六十余载,他创新性地恢复錾胎珐琅、小型器具等濒危工艺,首创平面景泰蓝和釉下彩技法,形成独特的“米氏珐琅”,填补多项工艺空白,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予140多个国家。退休后他仍坚持创作,成立工作室培养人才,展现残疾人自强精神。
杨佳15岁考入郑州大学英语系,19岁成为大学教师,22岁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并留校任教,24岁成为该校最年轻讲师。29岁时因黄斑病变双目失明,但她在父亲支持下,通过听书、学习盲文和语音软件重返讲台。失明8年后,37岁的她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成为该校首位盲人公共管理硕士(MPA)。归国后,她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担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积极倡导盲人用计算机来获取更多知识。因其突出贡献获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成就奖”,展现了残疾人在逆境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郑卫宁,自幼患先天遗传性重症血友病,他13岁前仅能爬行,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但通过十年自学取得中文、法律、企业管理三个大专文凭。1997年,他带领5名残疾人以一台电脑起步,创立“残友”团队,逐步发展为涵盖40余家高科技企业、14家社会组织的残友集团,为50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开创残疾人高科技集中就业模式。多年来,他通过践行科技助残理念,成为残疾人自强典范。
马复兴,回族,自幼因意外失去双手,却以惊人毅力克服身体障碍,扎根乡村教育40余年,用断臂书写教育奇迹。他自1981年成为民办教师起,面对无手的困境,以断臂夹粉笔书写板书。他创新教学方法,用三角板套皮筋辅助画图,并自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在辍学率高的山村,他挨家挨户劝返学生,累计帮助200余名辍学儿童返校,培养出数十名大学生。他还自费修缮校舍、垫付贫困生费用,将孤儿学生接至家中抚养至大学毕业。他以“心里的双手”诠释了教育者的初心,成为乡村教育的精神标杆。
和志刚,纳西族口书书法家,11岁时因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但以顽强毅力突破身体局限,通过口衔毛笔苦练书法,形成独特的“口书和体”,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世博会及多国政要收藏;同时,他在全国、省、市残运会上获得32枚金牌。和志刚积极回馈社会,创办“和志刚书斋”,累计为慈善事业捐款超百万元,并资助贫困学生、支持白内障治疗及乡村建设。2008年他以特制假肢完成奥运火炬传递,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1995年,梁强在乘坐长途汽车时遭遇火灾,危急时刻,他抱起燃烧的油袋冲出车窗,挽救了27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全身85%烧伤,被认定为一级伤残。经历40余次手术和6000多块植皮后,他重返军营,克服身体障碍完成高强度训练,并自学计算机和法律专业,取得本科文凭。之后,他投身扶贫工作,带领帮扶村实现高质量脱贫。他以钢铁意志和奉献精神,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使命担当。
李雁雁是我国首位盲人医学博士,1982年考入湖南大学,大三时因青光眼双目失明。面对命运重击,他自学盲文和英语、日语,获日本国际视觉障碍者援护协会全额奖学金赴日留学,成为日本首位取得针灸、指压、按摩三项国家执照的中国盲人。之后,他赴美求学,克服语言障碍和医学图像学习难题,以全A成绩获得美国帕默整脊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首位盲人博士。学成后,他拒绝海外高薪,回国创立盲人医疗按摩标准化体系,开发无障碍诊疗系统,累计帮助6000多名视障患者,推动残疾人医疗事业发展。
金晶,9岁时因右腿恶性肿瘤截肢,但她以坚韧意志克服病痛,并成长为一名国家轮椅击剑队队员,在多项国际赛事中获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她在巴黎用身体护住火炬,直面暴力干扰,被誉为“守护‘祥云’的天使”。
退役后,她投身公益事业,担任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宣传大使,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并参与“生命阳光馆”志愿讲解,累计服务超700小时。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她积极为残疾人发声,推动手语翻译服务、无障碍公交等政策落地,尽己所能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穆孟杰,4岁因高烧致视神经萎缩,7岁双目失明。童年时,他饱受歧视与求学挫折,离家流浪学艺,辗转多地拜师,掌握说书、针灸、按摩等技能。1999年,他倾尽积蓄创办我国农村首所盲人公益特教学校——平乡县特教学校,免费招收盲童,教授盲文、生活技能及谋生技艺。目前,该校已培养超1100名盲人学生,其中多人成为按摩师、音乐教师或自主创业者。办学过程中,他坚持“盲人自立”理念,提出“用杖歌”等创新教学方法,被誉为“盲人家庭的希望之光”。
马芸莉,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尽管自幼被医生预言仅能存活四五年,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她克服身体障碍,成为陕西自强中专首位智力残疾学生,并考取按摩师资格证书,用所学技能缓解母亲的类风湿病痛。2002年,她通过特奥运动开启人生新篇章,此后十余年斩获数十枚国际、国内特奥奖牌。她以“特奥运动员领袖”“特奥形象大使”等身份活跃于国际舞台,推动成立“宝鸡特奥小组”,帮助近百名智障人士融入社会。她还热心公益,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其坚韧与奉献精神成为特殊群体自强不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