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听觉系统的危害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2-03-01 【字体:

  主要是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耳鸣、耳部不适。强度超过115dB的噪声还会造成听力损失,若在80dB以上噪音环境中长期生活,造成听力损失者可达50%。若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双耳会感到刺激的难受,严重者会出现头疼现象,听觉疲劳不易恢复,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若是在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下,还会引起鼓膜破裂,甚至永久性听力损失。由于所受噪声强度大小和时间长短的不同,听力下降可有暂时性和永久性之分。接触噪声后,出现听力下降或听阈升高,脱离噪声环境,短时间内如几分钟或几小时能完全恢复的称听觉适应,这是正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如果接触强噪声的时间比较长,则听力的恢复可能需要十几或几十个小时,这属于听觉疲劳了。由于听觉还能恢复,所以上述现象都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在听觉疲劳的基础上,继续长期接触强噪声,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表现为永久性听阈位移,这是由于内耳感音器官毛细胞出现变性坏死,这种器质性变化一旦出现不可逆转。职业噪声接触引起的听力损失是一个渐进过程,前10年发展较快,但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高频段,对患者的交谈、社会活动等没有影响。随后进入一个缓慢的平台期。如果没有个人防护措施继续暴露接触,听力损失将逐渐累及语言频率,患者主管感觉语言听力出现障碍。

  噪声性聋损伤的程度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噪声的时间有关。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环境所引起的听力下降,可很快恢复到原水平。一般认为脱离噪声后数秒到一分钟听阈恢复到原水平者称为听觉适应。如阈移达15-30 dB时,经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或更长时间,听阈才恢复者,属于暂时性阈移,这种现象又叫听觉疲劳,这些都属于功能性改变。在听觉疲劳的基础上,再继续接触噪声刺激,会使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出现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失即永久性阈移。噪声导致的听力损伤多表现双侧对称性、进行性的听力下降。早期听力损伤多在语言频率以外的高频, 如3000Hz以上对听话能力影响不明显,所以不易被察觉,主观上感觉不到听力下降。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延长,逐渐波及到语言频率, 表现为听低声谈话困难,随之对普通谈话交流也出现困难,即使脱离噪声环境并积极治疗,也很难恢复正常。

  除了接触噪声时间的长短影响其对机体的作用,还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

  1、 噪声的强度和环境

  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得越早越重,伴随症状也越多,有研究发现载重货车司机就易发生噪声性聋;在生产性噪声为10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40年的工人,噪声性耳聋患病率高达41%。听力损伤的程度基本上与噪声的强度呈无限的线性关系。噪声源场所如有防声、隔声、吸声、消声及防震、减震等设施,可以减轻噪声的影响。同一空间内噪声源(如机器)越密集、与人距离越近,则损害越大。噪声场所如伴有通风不良、振动、有害气体和液体(如铅、汞)等因素存在,可增加损害的程度。

  2、年龄

  同种噪声下,年龄越大损害越严重,但也有人认为老年人听力常已有减退,因而由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进展较慢,反而儿童和青年人由于对声刺激更为敏感,听力更容易受损。

  3、耳部情况

  大多数中耳传导机构的病变,如鼓膜穿孔,听骨链损坏,或耳硬化症等,可减少传入内耳的声能量,从而减轻内耳声损伤,原有感音神经性聋者比其他人更易受噪声的损伤,且较原正常者难以恢复。

  4、个体差异

  同样条件下接受噪声刺激,其损害程度和速度在个体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听觉细胞比较敏感或者有耳聋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受损。这种差异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机体的生理、生化、代谢、耳部结构及社会或心理因素等有关。

接触不同声级不同工龄噪声聋检出率(%

声级组dB A

10

20

30

80

01.37

02.61

0.185.34

85

01.39

0.143.84

0.145.36

90

01.29

0.233.01

0.556.39

95

0.253.95

0.955.11

3.8118.93

100

1.085.62

5.3616.18

12.83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