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扶残助残事业方兴未艾
在石景山区的街道、社区、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支由公务员、大学生、离退休人员和公益人士443人组成的扶残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向生活在辖区内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着政策咨询、法律维权、送教上门等7项服务,使残疾人不仅享受着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呵护,更得益于志愿者的帮扶。近日笔者走近了这支志愿服务队,了解了志愿者扶残助残的点点滴滴,探访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整合资源协力做
2013年5月16日,在石景山区第23次助残日庆祝活动上,市残联党组书记马大军、区人大副主任石玉贵为石景山区扶残助残志愿者协会和街道、矿山10支志愿者队伍授旗。今年5月15日,在区残联、区广电中心联合举办的“你我同行 共筑梦想”第24次助残日庆祝活动上,市区领导又向聘任的我区10名爱心大使颁发了证书。这一系列举措都标志着我区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志愿服务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非营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它是古老的慈善行为与现代社会参与、救助手段的融合。加大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力度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让残疾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更需要做好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
为此,区残联成立了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设立了志愿者服务总站,8个街道和鲁谷社区分别设立了分站,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统一实名招募志愿者并建立健全相关档案,使全区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协调使用。为了实现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还在大中院校、社会组织建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助残志愿者服务队,为残疾人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为了调动轻度残疾人帮助重度残疾人的积极性,使残疾人既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又是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区残联还建立了助人自助的志愿者团队,进行残帮残服务。
根据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区残联定期对志愿者开展服务技能、服务理念知识培训,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160名志愿者参加的骨干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了志愿者扶残助残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服务能力。为了营造社会扶残助残氛围,区残联通过中央、市区媒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典型,使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与日俱增。
今年的7月16日,市残联党组书记马大军一行在对石景山区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后,充分肯定了石景山区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有传统、有队伍、有特色、有长效机制,为扶残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扶残助残精细化
古城街道的残疾人何欣、何悦兄弟俩从培智学校毕业后,到哪去上班成为全家的一块儿心病。令一家没想到的是哥哥何欣在今年7月找到了工作,并签订了正式的用工合同。这要感谢我区的10大爱心形象大使之一的民革主委李凤芹。
李风芹上任后,把近几年的工作重点确定为帮扶残疾儿童,帮助他们改善因残致贫的家庭状况。近3年来,民革石景山区工委重点关注了残疾人何欣、何悦兄弟和王昊楠、张思静两位残疾学生,今年又增加了郭筱雷同学以及他们3个因残致贫的家庭,做到了每个支部帮扶一个残疾人学生和家庭。在重大节日时,工委委员和支部党员到他们家里走访、探望,送上慰问金。3年来,超过70%的党员为残疾学生家庭捐款14000元。
今年5月20日的《团结报》报道了民革石景山区工委召开牵手帮扶残疾学生家庭座谈会的图片新闻,民革党员,北京约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立民在看到报道后,立即和李凤芹主委联系,希望尽快聘任何欣,为残疾人家庭排忧解难。说办就办,在民革北京市石景山区工委办公楼,北京约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聘用刚刚年满18周岁的残疾人何欣为企业员工。有了正式工作的何欣非常激动地说:“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帮助,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使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我要在这个公司努力工作,争取成为优秀员工。”
古城工商所经过与古城街道残联沟通,将辖区20户残疾人低保家庭作为捐助对象。于2011年4月启动“每天一袋奶,关爱下一代”爱心助残活动。他们将管理的辖区内工商户会员为残疾人家庭的捐款汇总后,在古城物美超市按年度购买“伊利”牛奶,由接受捐助者按月到超市领取,保证残疾人子女在18岁前,每天喝到一袋奶。捐助对象中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平均捐助期限8年。现已实行了3年,受到残疾人低保家庭的称赞。
老山街道“红蜡烛”特殊家庭子女跟踪教育小组的10名退休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13年来,义务对6名残疾人子女进行帮教。小峰的父亲是个残疾人,自从父母离异后,性格更加孤僻,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是小组的老师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在学习上耐心地教导,渐渐的他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快速提升,成了一个快乐阳光的少年,大专毕业后,他在地铁供电部门工作;其他5名残疾人子女经过帮教,有的大专毕业后上班,有的职高毕业后到钓鱼台国宾馆工作,其他3名都在上学,成绩优异。
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事务所打造“有专业队伍、有服务项目、有统一标识、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的“五有”志愿服务体系。他们在事务所下设三支志愿者服务队,除事务所本身有一支由中央民族大学等5所大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外。2014年,还组建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志愿者服务队和助残济困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八角地区楼宇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仅2013-2014年就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助残志愿服务活动8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7次,累计志愿服务1825人次。特别是石景山区伤残和失独家庭老人志愿服务历时8个月,为他们提供发放爱心包、组织京郊游、陪同体检、理发、购物、就医等服务,总人数超过1049人。
北方工大扶残助残志愿服务队自2006年成立以来,坚持入户为130余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了近300人次送教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每周抽出至少2小时的时间,以4-5人为一组,对每个家庭2-3名小朋友进行基础辅导。针对金顶街社区失聪女孩戴思聪同学,志愿者自其小学高年级时起对其进行辅导,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小飞象训练发展中心在为残障儿童提供系统、科学、专业化康复服务的同时,推出了以残疾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手拉小手”等4项系列志愿服务,特别是以自闭症家庭专业心理援助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民生公益援助服务受到残疾人家属的好评。在近5年的助残志愿服务中,完成志愿服务200余次,服务人数达到8000余人,涵盖石景山区的多个角落。
传递爱心残帮残
2013年12月的一天晚10:30分,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将刚入睡的苹果园街道肢残人志愿者郝宝昆惊醒。他拿起手机,“我老公眼眉被墙角撞流血了,麻烦你赶紧帮忙送医院吧!”“你别着急,我马上就到。”说完,他穿上外套,顶着寒风,开着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来到肢残人白某家。
原来,白某的爱人谭某是视力残疾人,在锻炼中,因方向感没掌握好,一个踉跄摔到墙角,眼眉处划了一道一公分长的口子,鲜血流淌。了解了情况,老郝二话没说,帮谭某穿好衣服,将他搀到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内,径直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挂号,把他带到就诊处,又为他交费,跑前忙后,缝完伤口,把他送到家已是凌晨2点。象这样残帮残的事例在我区比比皆是。
广宁街道残联从关爱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着手,采取一名轻度残疾人帮扶一名重度残疾人的“残帮残”模式,结成了8个帮扶对子,使重度残疾人生活幸福,帮扶的轻度残疾人奉献了爱心。住高井社区的肢体重残人支国鹏,无儿无女,靠低保金生活,家中没有电话,平时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是帮扶者王世山在照顾他。门窗坏了为他及时修理,家中卫生由他打扫,支国鹏如果病了,他及时给社区传递信息,社区再与他的家人联系。王世山的帮助使支国鹏生活无忧,他的家人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安心。
老山东里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的肢残人田光辉,虽然个子不高,右边半个身子不太听使唤,但他热爱志愿者的工作。一次,社区里退休的残疾教师老刘家的彩电坏了,找到温馨家园求帮助。老田听说后赶紧回家拿上工具,来到了这位老师家,经检测,是一个晶体管出了问题,正好老田的工具箱里有,他就免费给焊上了,电视修好了。
智残和精残的朋友经常封闭自己,对人存有戒备心,不愿跟人交流,小田就既当生活“管理员”,又当心理“辅导员”。当残疾人在温馨家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就主动的与他们搭话,用真挚的笑容和他们拉家常,想方设法劝说和开导,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天长日久还真成了好朋友。智力残疾人武某称呼他“好哥哥”。谈到做志愿者的感受,他笑着说:“我是一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的苦衷,为残疾人兄弟姐妹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是我做志愿者的初衷。”
赠人玫瑰,手仍留香。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扶残助残志愿服务行列,在“助人”“乐人”的同时,“自助”“乐己”。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了他人、服务了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使人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