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残疾人基本保障实现全覆盖
随着时间的脚步踏进2011年,“十一五”规划圆满结束,新的五年规划也会在人们的期待中闪亮登场。盘点“十一五”期间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成就,向党和政府,向广大残疾人汇报五年发展的精彩历程,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本刊从即日起开辟“回眸‘十一五’”专栏,总结经验、继往开来,加快发展、再创辉煌。
“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残疾人基本保障实现全覆盖
◎ 残工委秘书处
“十一五”期间,本市残疾人事业不断加大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力度,初步构建起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做到了残疾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康复“全覆盖”,社会救助“无盲点”,基本生活、基本住房“有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拒绝”,残疾人就业有岗位;残健之间、城乡之间各方面状况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5.5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残疾人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全市共有5.5万名城乡残疾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其中3.35万名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和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专项生活补助。另有未享受低保的3.9万名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享受了生活困难专项补助,有11万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了各级政府补助或专项救助,城乡无保障残疾老年人按月领取200元福利养老金。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残疾人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优惠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贫困残疾人基本住房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4.5万名残疾人参加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432户城市残疾人低保家庭享受了廉租房政策,得到了租金补贴和租金减免。协同民政部门对4932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危旧房改造,占全市危旧房改造总户数的36.6%,实现了“无农村低保残疾人危房困难户”目标。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康复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成绩显著。残疾人康复全面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3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了4397名全科医生,积极开展医疗康复训练工作。317个街道(乡镇)的5827个社区(村),配备了专(兼)职康复协调员,依托温馨家园,职业康复站等康复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经济实惠的康复服务。全市38万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全部建立了康复需求档案,社区康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康复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康复救助工作连续五年纳入到市政府为民办实事计划。全市开展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假肢装配、辅助器具配发、残疾儿童进康复机构训练、贫困精神病人和成年智力残疾人减免费康复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救助工程,受益残疾人累计达到18.4万人,超额完成五年任务指标,率先实现了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保障全覆盖。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办法实施一年来,共有3770名残疾儿童少年得到了康复训练与服务费用补助。出台了《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暂行办法》,残疾人获得辅助器具免费配发、购买补贴和系列化服务等政策优惠。
残疾人义务教育“零拒绝”
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24所特教学校,共接受在读残疾学生3150人。5446名残疾学生在1290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达800万元,以资源教室为中心的随班就读支持系统初步建立。随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成为有益补充。视力、听力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全市新增2家残疾人高级中等特殊职业教育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专业达到7个。“十一五”期间,市级特教专项经费增加到1000万元,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提高到4500元。投入1.0356亿元的新盲人学校和1.3725亿元的新联大特教学院正在建设中。
教育扶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将残疾学生“三免两补”政策由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扶残助学工程,对所有残疾高中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资助,累计惠及3660人,资助金额达932万元。基本实现了中等以下教育“零学费”、大学学费基本解决的目标。残疾人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初步做到了“无障碍”。
残疾人在业达到8.7万名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将失业残疾人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在就业政策、就业服务以及扶持扶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残疾人就业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就业残疾人总数达8.7万名,新安置残疾人就业20282名,翻番完成了五年任务指标。
残疾人就业做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分散按比例就业规模连年稳定在3.8万名左右,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作为残疾人就业重要渠道,就业人数目前维持在1.2万人左右;社区就业吸纳4669名残疾人就业,成为拓宽残疾人就业的有效手段;在相关扶持政策的引导下,40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个体就业。
盲人按摩事业得到巩固发展。盲人保健按摩机构由“十五”末期的287家发展到502家,建立了100家盲人保健按摩示范店,五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800余万元,促进了盲人保健按摩行业规范发展和盲人创业自立。培训盲人保健按摩师960人次,盲人保健按摩师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75名盲人通过盲人医疗按摩师职务评审,90名盲人通过了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师资格考试。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顺利调整,由残联征缴调整为由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地税机关代征,实现了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缴金额的双增长。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的政策达到30多项,惠及30多万残疾人。
基层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市、区两级投入资金2.594亿,区县职业康复中心建成1家,在建4家,立项6家,街乡镇职业康复站总数达到462家,覆盖率达到96%,吸纳11036名智力残疾人和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定期参加职业康复劳动,实现身心康复。
建立90个扶贫基地
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1.32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劳动扶持生活明显改善。
“扶贫助残工程”顺利实施。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400万元,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和第三产业。五年来,全市先后扶持建立了90个扶贫基地,扶持残疾人7000余人。全市各界人士和社会单位通过与农村残疾人签订帮扶协议、提供助残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帮扶。
农村残疾人科技种养素质明显提高。五年来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23期,培训农村残疾人2.3万人次,组织种养专家对残疾人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现场指导1000人次,建立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图书角95个,赠送图书3万余册,农村残疾人的科技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致富明星等脱贫致富带头人。
农村重点扶持扶助政策成效显著。先后出台了8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计划和发展指导意见,在农村残疾人康复、医疗、养老、就业、教育和生活等方面制定了50多项帮扶措施。9500户农村家庭住房得到了无障碍改造,农村残疾人基本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4万重残人居家无障碍
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推进。设立了无障碍推动日。全市无障碍改造项目达到8000多项,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和奥运场馆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率达到100%。组建了5000名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对机场、地铁站、商场、旅游景点等960多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监督检查。为4万户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家庭无障碍免费改造工程。组建70辆无障碍出租车队,更加方便了残疾人出行。建立残疾人信息转介服务平台和无障碍资源中心网站,在公共服务单位推广使用手语、盲文和字幕提示,促进残疾人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出台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制订实施了近50多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配套政策。推动残疾人事业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快速发展轨道。
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日益形成。人道主义精神和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社会掀起扶残助残的热潮。先后有近5万人参与奥运志愿者助残行动,各方面为残疾人捐款捐物每年达1000多万元,帮扶残疾人超过10万人次。
广大残疾人尽情感受“快乐残奥”。2008年北京残疾奥会期间,积极开展“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快乐残奥”系列活动,全市有39万残疾人在残奥会期间走出家门,参与残奥会开、闭幕式演出,到现场观看残奥会比赛,游览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体验城市无障碍,开展文体健身,共享残奥会带来的快乐。全市20万残疾人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传播残奥会知识,培养文明礼仪,参与奥运重大活动,提高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活跃
全市“三级一体”的残疾人文化发展体系初步形成。推动“抓基层、打基础、建基地”的“三基”建设,带动辐射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市残疾人艺术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基层残疾人艺术团队达到15个,挂牌活动基地发展到11处,每年培养残疾人文艺骨干近250名。组织专题培训11次。开办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130人获得三级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残疾人群体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承担奥运、残奥等重大庆典活动组织任务近120次,参与活动的演职人员达8000人,组织各类观众近50000人次。举办15类49项各类社会演出活动1672场次,演员达10540人次,累计观众达17万人次。融入和谐社区建设,推出温馨家园系列慰问演出活动。实施“文化进社区”项目,为残疾人服务的图书列入到本市“农家书屋”图书采购书目。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北京市残疾人艺术汇演,组织社区汇演、特教学生汇演等系列演出,有力挖掘了新人新作。积极参与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荣获1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参与第五届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获得1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获得全国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残疾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组织残疾人参与北京市“和谐杯”千台万人乒乓球展示活动、第七届全民健身节开幕式暨万人太极拳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等大型主题体育活动,“北京市残疾人棋赛”作为残疾人群体品牌被列入市全民健身节正式比赛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普及推广太极柔力球、轮椅操、轮椅太极扇等项目,新培训推广了回春操、太极拳,扶持了轮椅舞蹈、轮椅网球等新兴群众体育项目。涌现出多名特奥明星,智障人参加特奥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残疾人竞技体育成绩喜人。组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广州亚残运会等多项全国赛事,共派出运动员500多人次,获得金牌107枚、银牌79枚、铜牌67枚,破4项世界纪录、24项全国纪录。在第九届“远南”运动会、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等国际重大赛事中,共获得奖牌83枚,其中金牌42枚、银牌21枚、铜牌20枚,共打破世界纪录5项。“残奥争光”计划顺利实施,北京户籍运动员共夺得10枚金牌,5枚银牌,4枚铜牌,5人破五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参加残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为祖国、为首都赢得了荣誉。
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
各级残联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市六部门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横到边、纵到底的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16个区县322个街道、乡镇除5个新建街道、乡镇外,317个街道、乡镇均成立了残联,共配备有204名专职理事长,113名兼职理事长,通过开发利用公益性就业岗位,配备了398名残疾人协管员。
社区残协、专门协会作用发挥充分。残疾人在20名以上的5556个社区、村全部成立了残协,一批优秀残疾人经过选拔充实到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中。各专门协会积极开展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的活动,组织开展多项政策调研,为推进残疾人权益保障、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残疾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扎实开展。采取分级分类培训的方式,对区县残联干部、街乡镇残联理事长进行系列培训;采取集中轮训、院校送训、基地培训等方式,培训全市残疾人专职委员,新任专职委员岗前培训达到40小时以上,已上岗专职委员全部集中轮训达到16小时以上。积极开展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推优评选、组织学习等方式,推动建立一支“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45名残疾人在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建言献策,1.2万名社区残疾人骨干在基层为群众服务。全市涌现了100多名自强模范和1000多名残疾人技术能手、致富明星。
贫困残疾人法律援助受助率100%
“十一五”期间,我市采取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开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形成了残疾人大维权工作格局,顺利实现了“十一五”制定的贫困残疾人法律援助受助率100%的目标。
残疾人信访工作取得新进展。办理各类信访事项16.2万件;办理市人大代表提案、政协委员建议25件。认真组织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和各级联动预案,完成重点事件、重点人防控排查调处工作12次,保证了残疾人群体的稳定。
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有了新突破。建立健全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残疾人四级法律救助机构。创建了83个市级残疾人维权示范岗。形成了以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救助、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为主导,以有关行政机关、残联和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帮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
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成效明显。为250名法律援助边缘的贫困残疾人代理了法律诉讼。开通了12348维权热线,建立绿色通道。累计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调解、代理服务4.5万人次。
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顺利推进。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从源头上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平等性、公正性,加大维权的力度,减少维权成本。妥善为我市2.7万余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换发了新式牌证。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从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积极性,利用机构、社区和家庭三类服务资源,探索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初步形成了基本公共服务和专项特色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快推进。
残疾人服务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精神疾病康复、白内障复明等服务项目被确定为本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11个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项目被列入到7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目录。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逐步被纳入公共福利服务设施规划考虑,托养政策制定工作顺利进行。政府举办的残疾人专业服务机构达到150多家,市、区县残疾人服务设施面积进一步扩大,成为服务残疾人的重要窗口。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全面向残疾人开放,提供优先优惠服务,173家A级景区免费向残疾人开放,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政策集成、资源整合”的工作原则,建立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362个,覆盖全市每个街道、乡镇,搭建起了以各类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社区综合性活动和服务载体,使辖区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康复、培训、照料、文化生活等各项社区综合服务。
居家护养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顺利实施,通过发放居家养老助残券、提供居家助残服务等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居家护养;同时采取发放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发放电子小帮手、建立托养所等办法,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政策实施一年来,为8.3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养老助残券,累计金额9930万元;为6530名残疾人发放了“小帮手”电子服务器,为172个街乡镇配发了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