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实施十大助残工程 推动残疾人事业跨越式发展
◎ 田 鹏
智力残疾人在街道温馨家园接受职业康复训练
十大助残工程 改善残疾人民生
康复服务工程 2008年,刚满3个月的祺祺被同仁医院确诊为先天性双耳失聪。区残联在残疾儿童筛查工作中,得知了祺祺的情况,第一时间向这个伤心绝望的家庭伸出了关爱之手。他们主动上门服务,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为家长提供心理疏导,并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办理了残疾证及各项康复救助申请。
祺祺11个月大时,区残联为其免费安装了价值16万元的人工电子耳蜗,并安排其到市聋儿康复中心进行语言训练。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祺祺能够清晰地喊出“爸爸、妈妈”,学会了简单的词语表达,能和健全孩子一起做游戏、学知识,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五年来,区残联共为186名和祺祺一样的孩子提供了机构康复和社区康复服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训练、早康复,帮助残疾儿童重建生活自理、学习及社会交往的能力,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据统计,五年来,全区成立了1个区级专家技术指导组、7个技术指导中心、4个辖区康复指导中心站、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社区康复站、190个服务窗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网络。建立了医疗康复、职业康复、辅助器具供应、精神病防治、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和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六大平台。共为28662名残疾人提供各类康复服务,为18934人发放辅助器具,为304人免费装配假肢和矫形器,安排167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减免费用入住农疗基地,把服务延伸到了社区和家庭,形成了具有东城特色的个性化康复服务体系。
就业援助工程 2010年,和平里街道的肢体残疾人欧阳平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取得了个体营业执照,开店经营三元乳制品。由于缺乏经验和流动资金,小店周转出现了问题。区残联特事特办,及时给予1.3万元的个体创业扶持资金,并举办创业指导讲座请专家传授经验,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如今,欧阳平的小店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五年来,区残联为欧阳平这样的残疾人举办职业指导讲座和专场招聘会139场;发放个体就业保险补贴10422人次,资金1097.9万元;发放个体就业扶持款78人次,资金98.92万元。灵活机动的服务模式,为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提高残疾人劳动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业援助工程 通过建立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创新开展盲人按摩、计算机制图、软陶制作等“订单、定向、定岗、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搭建了个性化、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方式转变为契机,建立了摸底调查、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能力测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推荐就业、跟踪反馈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搭建平台,让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安置、个体从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就业。五年来,为4593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安置就业1909人;发放个体就业保险补贴10422人次,补助资金1097.9万元。
无障碍改造工程 景山街道的肢体重残人李金华是“无障碍进家庭”工程的最早受益者。她家住在一层,楼门口的多层台阶给她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区残联和施工单位经过多次实地勘察,数次修改设计方案,最终选定从一层窗口开始修建折返坡道,并安装不锈钢护栏,切实消除了她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存在的障碍。目前全区246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基本实现了“居家生活无障碍”目标,居民满意率达100%。
五年来,东城区以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为目标,成立全市首支无障碍监督大队,开展集中性无障碍监督检查33次,整改率达90%以上。举办无障碍推动日宣传活动16次,承办全市大型推动日活动3次,发放各类宣传品3700余份,增强了全社会建设无障碍环境的意识。
职业技能培训拓宽盲人就业渠道
扶残助学工程 充分保障残疾儿童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为24名重残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发放扶残助学款2547人次共计350万元,全区学龄段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工程 认真完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力求为广大残疾人办实事、见实效,发放重残无业补助4207人次、特困补助6926人次、待业补助2345人次,共计2543.6万元;办理大病医疗保险1410人,养老保险补贴2046人;为449名残疾人发放临时救助金60万元,做到了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
居家服务工程 科学整合社会资源,为3563名残疾人发放居家助残服务券362.8万元,为17个街道配备了无障碍服务车,使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升了残疾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幸福指数。
法律维权工程 健全信访“排查、评估、化解、稳控”应急处置机制和“理事长接待日”制度,在每个“温馨家园”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室,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民事诉讼、非诉调解等服务。接待处理来信来访3500余人次,对涉及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到事事有督办,件件有落实,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素质教育工程 借力奥运,推动基层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开展。组建了15支残疾人文体团队,多次组织举办规模盛大的残疾人艺术节、运动会、书画摄影展等,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爱心助残工程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志愿者爱心助残行动,全区走访残疾人18014人,办实事三万余件,发放慰问款物681.9万元。评选表彰残疾人自强模范30人、扶残助残先进集体40个和先进个人40人,“残奥之星”1800名,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残疾人、关注残疾人事业的良好风尚。
个性化服务 构筑两大特色平台
根据东城的区域特点,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区残联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辖区特色和发挥现有设施作用,打造了区职业康复中心和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两大特色服务平台。
智力残疾人岳阳,在来街道温馨家园前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在训练老师的精心辅导下,经过一年的职业康复训练,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被某快捷酒店聘用为服务生。通过职业康复劳动,已有35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功能完善、设施完备的综合服务载体,东城的31个示范残疾人温馨家园,使残疾人不出街道、社区即可得到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文体活动、心理咨询等各项体贴入微的服务,真正成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支点、心灵慰藉的港湾、教育培训的阵地、休闲娱乐的场所、排忧解难的乐土。在2008年残奥会期间,东城的残疾人温馨家园更是大放异彩,接待了包括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在内的中外宾客近千人,成功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
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民生工程,东城区建成了全市首家区级职业康复中心,实现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质的飞跃。中心面积2300多平方米,设有职业康复劳动、辅助器具服务、盲人按摩指导、职业技能培训、日间托养服务、娱疗和生活技能训练等功能区。启用以来,职康中心辐射带动全区31个职康站和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辅助器具巡展、职业技能竞赛、无障碍洗浴、一日生活训练、印刷技能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等特色活动,服务3500 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残疾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