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务公开  >  事业统计

2019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来源:信息中心   发表时间:2020-05-09 【字体:

2019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京残发〔2020〕7号

  2019年,全市残联各级组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残疾人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工作主线,把国之大典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残联系统团结一心,社会各界集智聚力,残疾人朋友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大事要事难事”“三个全覆盖”“四个残联”落地见效。稳步推进残联改革,基层基础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时代首都残疾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康复

  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在全市基本建立了残疾人专项康复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发布《2018年度北京市残疾预防工作报告》,联防联控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康复服务纳入“七有”“五性”监测范围,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了人群全覆盖、政策全覆盖、关爱全覆盖。

  2019年,全市有康复需求残疾人400026人,接受康复和辅助器具服务的残疾人共有393440人。其中接受康复服务的0-6岁残疾儿童1561人,其他残疾人391879人;接受辅助器具服务的残疾人260501人。

  2019年全市有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193家,其中医疗机构64家、教育机构64家、民办康复服务机构64家,其他类康复机构1家。成年残疾人康复备案机构159家。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103家。

  二、教育

  持续推进残疾人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残疾人教育条例》,全面落实《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推动学前教育工作,全市 3-6岁特殊需要幼儿入园率比2018年上涨11.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需要学生6198人,其中普通中小学(含特教班)人数为407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2121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 融合教育比例达到近66%,实现了零拒绝、全覆盖。开展政府实事助学项目工作,为全市1051名各学龄段残疾学生落实教育、康复、辅具适配等系列政策,建立助学档案并通过电子化平台管理,实现“一人一案”管理服务。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全市177名残疾学生顺利完成高考,其中24名考生享受高考便利措施,考生中有90%顺利考取高校。联合市教委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和第二期非教育类服务人员服务试点项目,对校园进行信息无障碍改造,为融合教育学校配备非教育类专业人员。积极开展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对学龄前残疾儿童和高等教育给予助学补贴资金支持。通过儿童节、教师节开展慰问工作,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组织“励志奖”和“园丁奖”评选,对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残疾学生进行表彰。

  全市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2个,在校生209人,其中聋生168人,盲生41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3个,在校生370人,毕业生81人。有80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05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三、就业

  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共审核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31678家,审核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87751人,劳动年龄内已就业残疾入12.8万,就业率71.5%。市区两级党政机关单列岗位、定向招录18名残疾人公务员。现有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站(点)432个,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206个,3415名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18543名残疾人享有自主创业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和自主创业补贴。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市残联备案保健按摩机构394个,医疗按摩机构2个,23人获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初级职务任职资格,5人获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428名。

  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更加精准,困难残疾人获得可靠兜底保障。截至2019年底,我市残疾居民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356名。在40321名60岁以下参保的重度残疾人中,全部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享受代缴比例达到100%;23418名非重度残疾人享受了个人缴费资助政策;21817人领取养老金。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稳步推进,现有收住残疾人的社会服务机构183家(其中残疾人寄宿制托养试点机构5家),为1511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全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居家助残服务补贴等方式,为58293名残疾人提供居家安养服务。共有355名托养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接受了各级各类专业培训。

  五、扶贫

  牵头扶贫协作,积极发挥综合统筹、服务决策、动员社会、指导项目、推广经验等5个职能,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措施。

  贫困残疾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达到1867人次,全市37个残疾人助残增收基地扶持残疾人1058人,被扶持残疾人月均收入达2100元以上。

  全年共完成44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投入补助资金350.45万元;完成81户新一轮山区农民残疾人家庭搬迁,投入补助资金30.8万元。

  六、宣传文化体育

  快速发展的残疾人事业成为展示首都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发表新闻报道8343条,培养一批群众文艺骨干,走基层、送文化,惠及1.7万余人次。

  牵头做好主办城市冬残奥会备战任务。26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集训队,单板滑雪、越野滑雪实现世界大赛奖牌零的突破。近万人次残疾人走出家门,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

  截至2019年底,共有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个、电视手语栏目2个,区级电视手语栏目3个。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7个,共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400场次;市区两级残联共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类的比赛及展览17次,现有残疾人艺术团1个。

  七、维权

  牵头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行动方案》。全市34个成员单位、16个区参加专项行动,分解任务、倒排时间表,确立15项工作制度,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上下联动、专班推动的工作局面。加强工作统筹,无障碍建设纳入《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行动方案》。完善“接诉即办”与专项行动衔接机制,督促问题整改。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

  建成“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障碍设施信息化、精准化管理。全市组织9224人,累计排查全市公共设施10万多个,涉及无障碍设施元素64万个,梳理问题元素近30万个,实施常态化上账销账闭环管理,无障碍设施纳入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

  按照无障碍国家标准和冬奥会冬残奥会无障碍建设指南,编制《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化图示图集》。研究推动制订符合国家标准和本市要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地方标准。累计出台了19个市、区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6个区级残联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检查99次,无障碍培训13043人次。

  全面推进法治残联建设,12345热线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高于市级部门平均水平;主动上门服务,信访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

  参与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印发《北京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调整工作保障方案》,最大限度维护残疾人权益。

  2019年,我市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1个。区级以上人大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1次;政协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1次。开展市级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00次,4000人参加;举办市级法律培训班3个,200人参加。

  截至2019年底,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3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4个。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市区两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8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9件。

  八、组织建设

  截至2019年底,市区乡(街、镇)共成立残联343个,其中市级1个、区级16个、乡镇(街道)326个。社区(村)已建残协6060个。

  截至2019年底,共有市区乡(街、镇)残联工作人员1305人,乡镇(街道)、村(社区)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7031,各区残联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配备残疾人干部23人。

  截至2019年底,市区两级共建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85个,其中市级5个,区级80个。助残社会组织共有451个。

  九、服务设施

  截至2019年底,市区两级已竣工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8个,总建设规模95721.1平方米,总投资63880.2万元;市区两级已竣工残疾人康复设施3个,总建设规模13221.4平方米,总投资8273.7万元。全市共有残疾人示范温馨家园363个。

  十、信息化

  树立互联网思维,开展“一网通办”、“一卡通行”、“一数一源”、“一人一案”的“四个一”建设。整合现有信息化服务资源,建立“残疾人服务管理平台”,强化“互联网+”残疾人服务建设,支撑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拓展服务渠道,智慧残联实现“应上尽上”,群众办事总体跑动次数压缩到0.23次。加强数据共享,与13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累计获取各类数据6.5亿条;汇聚54万残疾人数据,建立残疾人电子档案,支撑精细化管理,精准服务。截至2019年底,共有12个区级残联开通网站。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2020年4月30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