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务公开  >  事业统计

2014年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文章来源:信息中心   发表时间:2015-05-04 【字体:

   

  京残发〔2015〕33号

  

  2014年,在中国残联的指导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残疾人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残疾人工作首善之区,共创残疾人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目标,积极融入首都社会事业发展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大局,不断提高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康复

  康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儿童残疾早期筛查、转介、诊断、康复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中途宿舍等综合服务保障模式稳步推进,辅助器具政策修订取得实质进展,18.5万名残疾人得到个性化康复训练与服务。

  全市16个区县大力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已有3909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康复站,配备5968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16个区县的27个医疗卫生机构陆续开展残疾儿童筛查工作,年度新诊断0-6岁残疾儿童418人。

  开展视力残疾康复机构总数达到13个,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2577例;为173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为837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22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1289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推进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已建设市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个,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24个。年度新收训聋儿168名,在训聋儿378名;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414名;开展各级各类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共培训专业人员174人。

  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26个,其中,市级康复机构1个,区县级康复机构25个;培训各级各类肢体残疾康复人员4462人次;共对5601名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248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

  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43个,其中,市级康复机构1个,区县级康复机构42个;培训各级各类智力残疾康复人员1800人次;共对4718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589名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16个区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73364名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对7684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建立了1个市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426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了康复训练。

  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为残疾人减免费用供应辅助器具18406件,其中装配假肢245例、矫形器89例,验配助视器1637件。

  二、教育

  融合教育稳步发展,制定首个省级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残疾学生平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普通学生的7倍,5621名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312名重度残疾儿童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完成全市有意愿脱盲的残疾人青壮年的扫盲工作,组织70名残疾人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促进更多的残疾人接受教育。

  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2个,在校生80人;其中聋生68人;盲生12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5个,在校生236人,毕业生91人,其中72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75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5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三、就业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及市人力社保局首次面向残疾人定向提供了5个公务员岗位,目前已有3名残疾人进入面试阶段。7名盲人医疗按摩师在医疗机构就业。举办残疾人就业系列招聘会41场,与24所高校合作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助力计划,成功举办第七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2014年,残疾人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城镇新就业残疾人4285人,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90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805人,公益性岗位就业97人,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918人,辅助性就业275人。城镇就业人数74689人;62025名农村残疾人在业,其中39903名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64个,其中残联兴办7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57个,其中9260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盲人按摩事业稳定发展。2014年度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1491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279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396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4个。

  四、扶贫

  2014年,我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低收入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全力抓好扶贫助残基地规范化管理,促使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增收致富的龙头作用。创新科技服务,组织农业专家与扶贫基地和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子”服务,科技扶贫效能显著。协调人社局等部门,探索将益民书屋残疾人管理岗位纳入社会性公益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落实农村残疾人危旧房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翻建维修住房。

  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2873人次。残疾人扶贫基地达到121个,安置3814名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3824名残疾人。

  完成65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各地投入危房资金553.24万元,677名残疾人受益。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帮扶72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其中首次接受帮扶6人。

  五、社会保障

  新修订完善10余项相关福利保障政策,36.6万人享受生活补助、社会救助及“养老助残九养”政策,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较大程度满足,体现了北京特色和首善标准。

  2014年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合并实施,已有97441名城乡残疾居民参保,参保率96.86%,在60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43515名重度残疾人,全部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补贴比例达到100%。有35684名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12275人。

  城镇残疾职工参加养老保险74438人,参加医疗保险71563人,城镇20875人和农村20416名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24名和367名;120762名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享受了稳定的生活补贴。28742名城乡残疾人得到了其他救助救济。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规范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98个,共为1297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77个;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21个。在以上机构中,共有100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2名残疾人实现了支持性就业。机构之外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106495人。全年共有566名托养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接受了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其中接受国家级培训5人。

  六、宣传文化

  2014年11月10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周期间残疾人主题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APEC会议22年来首次同期举办的残疾人主题活动。市残联负责牵头联络协调及才艺展示筹备工作。整个活动衔接顺畅、精彩纷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和首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受到了各国参会元首夫人及代表一致好评。

  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爱助梦想”助残日系列活动得到肯定,“乐动心灵”、“心悦书香”等12个温馨助残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首部原创话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借光》演出70场次,被中国残联作为唯一戏剧作品上报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组建“我梦最美”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宣讲团,在全市“最美北京人”宣讲比赛活动中荣获第一名;制作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微电影6部,其中《不止天使有翅膀》荣获“第二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8名残疾人先进事迹被北京电视台《365个故事》栏目收录播放,2名残疾人入选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候选人,14名残疾人入选周榜样,增进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残疾人艺术团队活跃在基层,演出300场次,成为展示“人文北京”的亮丽名片。

  截至2014年底,共有市级电视手语新闻栏目1个,播出公益广告3个;区县电视手语新闻栏目3个,播出公益广告4个。

  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共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26个,残疾人文化周期间共开展活动353场次,举办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比赛及展览204次。全市有各类残疾人艺术团体62个。

  七、体育

  市残联全力配合2022年冬季残奥会申办工作,组建了冰壶队;组队了参加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获得7金3银3铜的良好成绩;组织18支队伍参加全国单项锦标赛、九运会提前赛,获得25枚金牌、24枚银牌、40枚铜牌的佳绩;轮椅篮球队代表中国队参加“第一届东吴杯国际轮椅篮球邀请赛”,获得冠军。残疾人健身周活动、自强健身示范点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样板和示范项目。

  全年组织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1568次,参加人数113250人次。其中市级活动30次,参加人数1.55万人;区县活动1538次,参加人数9.775万;全市残疾人体育示范点156个,其中市级69个,区县级87个。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2261人,其中市级1500人,区县761人;各区县组织残疾人体育比赛30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532人次;全市有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10个,聘任教练员32人。

  八、维权

  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进一步改善。建立了残疾人信访网上办公系统、远程服务平台及重大信访诉求的联动会商机制,残疾人反映强烈的机动轮椅车出行、加油和免费停车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完善了律师值班制度,建立了由公、检、法、司联合参加的残疾人法律维权工作协调机制,加强“12348”、易行维权助残热线管理。

  2014年,区县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2次;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2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143次,12658人参加;举办法律培训班21个,2601人参加。

  截至2014年年底,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3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9个,办理案件79件,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16个,办理案件286件,有力地推动了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3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5件。

  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共出台了2个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6个区县开展无障碍建设,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268次,无障碍培训7749人次;为16457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23214名残疾人发放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共处理残疾人群众来信6177件,接待残疾人群众来访4155人次。

  九、组织建设

  以组织、机构、人员调查为契机,积极探索街道乡镇理事长、专职工作者、专职委员、助残志愿服务“四支队伍”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为持续推动残疾人服务托住底、补短板、保基本、广覆盖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4年,我市有13个区县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已建乡镇(街道)残联323个,已建率达到10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874名;已建社区(村)残协5818个,已建率达到93.3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5339名。

  市区(县)、街(乡镇)残联实有人员已达1214人。各级残联共举办培训班736期,培训机关干部、协会干部及残疾人专职委员18555人次。

  省级以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建立85个,区县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100%。

  十、服务设施

  截至2014年年底,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6个,总建设规模70771平方米;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康复设施3个,总建设规模13221平方米

  十一、信息化

  残疾人服务“一卡通”应用启动,残疾人服务“一卡通”是智能化残疾人证试点卡,统一了身份编号、标识设计、基础信息、服务功能、密钥体系、卡片选型、证卡管理,具有身份识别、业务管理、社会服务、金融业务等四重功能,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和个人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是残疾人事业向智能化发展的第一步,更是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平等有尊严地享受公共服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截至目前已有36万名残疾人陆续提交了领卡申请,首批卡发放完毕。

  市残联网站加大对残疾人各项政策、残疾人事业的宣传,年度访问量达到5000万次,完成3748条信息更新。

  北京市残联系统已全部开通了公众服务网站,共有1个市级残联网站和16个区县级残联网站。2014年,市级残联开设网站技术培训班1期,培训各级残联信息员30人次。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

                                   2015年4月27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