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故事

海淀区残联孟阳——换种方式飞翔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另一种微光。”

                                                               ——孟阳

 
一有时间,孟阳就往清华、北大、小米、联想等高校和科技企业跑——在海淀区残联工作的她想挖掘一些残健融合的科技产品。
海淀区有20多户残疾人家中安装了安全守护系统,通过雷达监测,就能知道残疾人位置、生命体征、活动状态等数据,判断在家中是否发生意外,方便街道残联及时派人上门查看。这些科技助残产品,是孟阳联系广联达公司为残疾人家庭无偿提供的。
做科技助残,孟阳起初也没有头绪,她只有用笨办法。一家家打电话,一个个会场不停地去宣传,四处寻找联络方式。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又磨练心性的工作。有时候一打电话就是一下午,有时候打一天电话,也没有什么结果,很多进行中的项目也可能因为客观因素无疾而终,被拒绝也是家常便饭。
孟阳转换思路,开始主动联系各类残疾人朋友,了解他们对产品的需求,琢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在助残助老领域的应用。从一个曾经的技术小白,她慢慢学习了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的基本常识。区残联也渐渐对接上数十家科技企业。
在孟阳的联系下,一场“科技助残共创设计营”活动举行。十多位残疾人朋友结伴而来,大家畅所欲言,“有没有方便切菜的东西?”“我的手也不方便,能不能设计一些方便单手剪指甲、不用弯腰提袜子的神器?”十多位设计师根据需求,为残疾人设计制作了个性化辅具。这些物品在市场上压根买不到,残疾人朋友连连点赞。
之所以这么卖力为残疾人奔走,其实,孟阳有小“私心”——“我自己就是位残疾人,我想为残疾人朋友多做些事情。”
孟阳2岁时患上了免疫系统罕见病,导致她的左边胳膊和腿部变硬、萎缩。别人的童年有游乐场、小伙伴,孟阳却在学校和医院之间辗转,承受着心理压力和生理病痛的双重痛苦。后来,孟阳靠自考上了大学,取得了专业领域的会计证,但迷茫和无助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在公益机构结识一群小伙伴。
2007年,西北旺街道招聘残疾人工作者,孟阳踊跃报名,开始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日子。那段时间,她与残疾人一起谈心,挨家挨户地服务残疾人,同时开始结识各类助残机构、公益组织。
孟阳逐渐认识到残疾人的价值。有的盲人可以做电台主播、程序员;有的人只有一条腿却车技一流,滑雪、驾滑翔伞样样精通;有的人全身瘫痪,躺在床上靠食指完成文学创作……是他们让孟阳懂得,生命是否精彩跟身体残疾与否没有关系,残疾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换了一种方式飞翔。
孟阳的左边胳膊和腿部萎缩得较为明显,冬天衣服还能遮一遮,夏天就无法遮挡了,但她从不回避这些。“正因为有了这些磨砺,才让我越来越沉着和平静,也能感同身受地感恩反哺他人。”孟阳说。
在服务残疾人期间,孟阳还创建了多个残疾人微信群,每个群有上百人。而这里每一个残疾人,都是孟阳亲自打电话或者下沉街道寻找来的。每一次调研后,她会为残疾人建立需求档案,找时间倾听残疾人的心声。大家有什么疑问,也会第一时间找她求助。
“海淀区现在有持证残疾人4万多人,和我们那个年代相比,办证的变多了,这也说明社会对残疾人更加包容理解了,我相信未来的障碍会越来越少。”孟阳说,希望为残疾人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助残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另一种微光。”